2019年03月06日

專欄作家/陳仁達
橫跨建築、都市規劃、再生能源、投資、汽車...等領域,
目前處於半退休狀態,僅擔任南京大學校董、台灣電動商用車聯盟理事長、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等社會公益職務。
橫跨建築、都市規劃、再生能源、投資、汽車...等領域,
目前處於半退休狀態,僅擔任南京大學校董、台灣電動商用車聯盟理事長、台灣智慧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等社會公益職務。
許多人要我評論 TESLA 大降價,這事在台灣引起軒然大波,其實是因為先前配合市場文化賣的很貴,與 TESLA 總公司銷售策略不符,這回只是趁機改正,並不值得討論,焦點還是應該放在 TESLA 此舉之動機與影響。
此波降價肇因於 Model 3,這款車自 2016 年 3 月 31 公開後,至今 35 個月。先是以 3.5 萬破盤訂價引發訂車狂潮,一下子累積了 50 萬台訂單,隨後,幾乎是主導了該公司興衰,Elon Musk 也在此間被迫卸下董事長一職。
Elon Musk曾在 2016 年 7 月解釋他的計畫。他說,2006 年時,他就訂下第一階段目標,如下:
第一步:打造一款低產量車型,車價必需昂貴。
第二步:用所賺得的錢研發中產量、價格相對較低的車型。
第三步:再用上一步所賺得的錢,創造一款量產、價格親民的車款。
第四步:提供太陽能電力。
很明顯,第三步似乎就是 Model 3。實則不然。
回頭來看,Model 3 這第三步走的很有技巧。Elon Musk 把 Model 3 又分為標準版、長程版、雙馬達版與性能版四款,從 2017 年底 Model 3 開始交車迄今,事實上交的是長程版、雙馬達版及性能版,價格從 4.4 萬美元到 7.2 萬美元,完全沒交訂價 3.5 萬美元的標準版,也就是說,是量產但並非價格親民,這是幌子,不是真正的第三步。美國車市以 4.5 萬美元為分界,上下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市場,當 TESLA 2019 年 3 月中開始交付 3.5 萬美元的標準版 Model 3 時,TESLA 才正式橫跨兩者,達成 Elon Musk 的第三步。當然,此舉也導致其他知名大廠被迫跟進,把基本款價格再往下降。

我在演講時經常分析 Elon Musk 的行事風格,簡單說就是全力逼迫 Tier 1,毫不客氣,這特質跟 APPLE 的 Steven Paul Jobs、Tim Cook 或 AMAZON 的Jeffrey Preston Bezos 完全一樣。若想擠進 TESLA 的供應鏈,必須拿出超前時代的產品或服務,而且,還要不斷超前。當一整個供應鏈都以高鐵般速度往前,便造就了非凡的競爭優勢。
Elon Musk 的第三步會有甚麼重大影響,舉例來說,2020 中國預估電動乘用車市場銷售額為 200 萬台,除了 TESLA 準備強攻下 40 萬台,BMW 也宣稱要在中國搶下 30 萬台,還有來自瑞典的電動汽車王者 Polestar 2 也把中國市場看得很重,其他歐系、日系車廠更不再話下,絕不可能放棄這塊大餅,基本款都降到人民幣 30 萬以內。然後呢?中國的本土車廠要怎麼辦!至少 29 個車廠要推上百款車,搶得到 100 萬台銷量嗎?當每款銷售不到 30 萬台,能有機會損益兩平嗎?或是只能移動去卡 10 萬到 20 萬人民幣之間的市場,擠壓燃油車固有地盤。
兩度電跟一升汽油做的功差不多,行駛距離相近,但燃料成本差距甚大,這是第一個誘因。環保理念逐漸抬頭,燃油車是移動汙染源,電動汽車不是,因此容易讓人有好感,這是第二個誘因。如果城市能源基礎建設逐漸完備,充電越來越方便,電動汽車取代燃油車的速度,可能比我們想像中得更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