談談電動車「怎麼幫助公共健康」

2025年06月04日
專欄作家鍾效京 Chris/
科技新聞從業者 & Podcast 節目主持人,主要報導電動車、雲端運算、區塊鏈等領域。曾任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U-star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青年創育坊業師。

很多人談到發展電動車目的地不外乎就是高舉著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對地球更友善的環保大旗,不過也有很多人懷疑這種說法,認為這只是車廠單方面的說法而已。不過,最近多倫多大學最近登上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》(PNAS)的一份研究,透過電腦模擬證實了大規模採用電動車後,電動車普及可能對人類健康的巨大正面影響!

 

事實上,傳統汽油車除了二氧化碳,還釋放大量氮氧化物、硫氧化物以及PM2.5微粒等有害物質,這些才是最直接危害我們健康的「隱形殺手」。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會加劇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心臟病和中風等慢性疾病的發生率。電動車的普及可顯著降低這些污染源,從而減少相關醫療需求。根據 NRDC 的報告,燃油車排放的顆粒物每年導致美國數萬例過早死亡,電動車的零尾氣排放可顯著降低這些數字,間接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。

 

此外,電動車低噪音運行有助於減少城市環境中的噪音污染,這對心理健康和睡眠品質有正面影響。長期暴露於交通噪音可能導致壓力、焦慮和高血壓等問題,電動車的普及可緩解這些影響。

 

這份研究使用了兩種主要情境進行模擬:第一種假設不再生產更多電動車,但用更環保、燃燒效率也更高的新內燃機車替代老舊的內燃機車輛;第二種則假設 2035 年所有新車都是電動車。需要注意的是,這個「激進」的時間表其實已經是許多國家的既定目標,例如挪威計劃明年就淘汰非電動車銷售,加拿大也訂在 2035 年完成目標。

 

這項研究最引人注目的發現,莫過於它將健康效益轉換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數字。透過電腦模擬,研究團隊發現,如果美國積極推動電動車普及,並配合大規模的可再生電力佈建,到 2050 年可產生 840 億至 1880 億美元的健康效益!每年拯救約可拯救 6,300 條生命,避免 93,000 例哮喘發作,以及幫助社會減少損失 416,000 個工作日

 

對於每種情境,他們還考慮了電網向低排放和可再生能源轉型的不同速率,包括保持與目前速率大致相同、放緩或在未來幾十年加速。在這些條件下,團隊模擬了美國各地的空氣污染水平。然後,他們使用流行病學家、精算師和政府政策分析師常用的計算方法,將這些污染水平與生命年損失的統計估計以及經濟價值估計相關聯。

 

為什麼電動車可以對公共健康的助益如此顯著?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,從鉅觀上來看,電動車可以空氣污染源「集中處理」,而不是跟內燃機車一樣,邊走邊排放隨機性地影響一般大眾。研究主導者之一 Marianne Hatzopoulou 還進一步指出,證據顯示這些排放物從鉅觀社會的角度來看,往往不成比例地對低收入、少數族裔或邊緣化人口身上影響更劇。

 

不過這個研究也再次彰顯了一個人們常說的觀點:電動車走得再遠,沒有乾淨的電力在背後也是空談。研究清楚地指出,電動車的健康效益只有在電網持續變得更綠色時才能實現。如果假設電網維持現狀不變,那麼單純用新款內燃機車輛替換舊車,反而結果更好。

 

那到底是先推動電動車還是先綠化電網更為重要?研究團隊有清晰的見解:「今天上路的車輛會繼續使用數十年。如果我們現在就買較多內燃機車輛,無論它們多節能減碳,人類社會未來還會有很長一陣子受到汽車廢氣排放的影響,要注意:這些污染物將擴散到所有有道路的地方。」

 

雖然電動車普及會對氣候變遷產生積極影響,但研究團隊表示,僅靠這一點還不足以達成巴黎協議的目標。他們建議,電動車普及應與其他策略,例如更大規模投資公共交通、更新電網等結合使用才更有效果。

 

這項研究給了人們一個衡量電動車價值的新視角:過去大眾談論電動車時,總是聚焦在油錢省了多少、碳排放減少多少,但現在有更多更直接的研究數據來討論更貼近民眾感受的指標:健康。畢竟相較於抽象的碳排放數字,呼吸道疾病、心血管問題這些健康議題更容易讓人產生共鳴。同時環保和健康從來就不是兩個孤立的議題,當人們為了環保選擇電動車時,也是在為自己和公眾的健康做出貢獻。而當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時,應該把這些協同效益納入考量,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評估電動車普及的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