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動車的六個關鍵提案(下)

2023年12月04日
專欄作家沈勤譽/
跨域的科技觀察者、媒體經營者與文字工作者,現任酷傳媒總編輯、視角酷行銷總監。
大學唸機械工程,研究所轉戰新聞傳播,先後在DIGITIMES電子時報、Stuff史塔夫科技、數位時代、新電子雜誌等媒體擔任採訪記者及專欄作家近20年,長期觀察行動通訊、新能源、車聯網、智慧生活、數位轉型、科技新創等議題。曾出版過《跨世紀的產業推手》、《關鍵影響力:金牌企業成功學》、《勇闖天涯翻轉人生》、《新科技總動員》、《遽變未來》等書籍。以探索斜槓人生為樂,每天腦袋必須在科技趨勢、媒體經營、社群行銷、地方創生、旅遊書寫、文創活動等主題之間快速切換。
酷傳媒:www.coolmedia.tw
 

「你遲早要換電動車的,為何不現在就換?」將某家車廠的廣告詞修改成這樣,一點都不違和,其實相當符合當前車市與消費者的氣氛。

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,2022年全台電動車銷量超過1萬8,000輛,年增率達132%,業界預估2023年全台電動車銷量將首度超過2萬輛,佔新車銷售比重逾5%,即便距離全球平均比重約13%還有一些距離,但整體環境形塑出各種有利條件,已讓電動車成為大家購車時的重要選項。

究竟車主在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有哪些關鍵考量?有哪些被大家忽略、但其實是電動車的隱形優勢?我們特別整理出六個選購電動車的重要視角。

相關文章: 電動車的六個關鍵提案(上)

四、車室空間跟客廳一樣寬敞舒適

從燃油車到電動車,車主一定會對車室空間變大這件事很有感。傳統的燃油車因為要搭載燃油引擎與變速箱,車頭部分就佔去總車長約3成,真正利用到的車室縱深僅有總車長的6成左右,高級車款如果要塞進六缸、八缸引擎,就要預留更大的引擎室,車長就會被迫拉長,或者壓縮到車室空間。

反觀電動車在空間設計上更好發揮,因為以馬達取代燃油引擎來驅動車輛,而馬達體積小,可採用直驅設計,如採用後置馬達、後輪驅動,即可縮短車頭前懸、增加車室空間;至於電池雖佔空間,但現在多採模組化設計,可放大軸距、平均分佈於底板中央,讓車內空間獲得更有效率的運用。

電動車在空間加大的情況下,加上智慧座艙提供多元的資訊娛樂體驗,未來搭配先進輔助駕駛或自駕功能,讓駕駛與乘客在車上能夠看電影、玩遊戲、開視訊會議,就像在家中客廳一樣輕鬆自在。

五、電動車變身電力救星

電動車表面上看起來是用電大戶,但如果透過雙向充電功能,就能變身成為移動的小型供電站,一般來說,電動車電池在充飽狀態下,可提供家庭的照明、家電及網路設備等用電達數天,堪稱電力救星。

傳統電力傳輸系統發展至今已逾130年,但近年來正透過智慧電網和分散式電廠等模式,進行更精確的數據化控管與彈性分配,藉以平衡用電高峰和低峰期間的能源需求,並確保再生能源能夠更妥善融入現有電網中,提升智慧電網的用電效率,強化電網韌性。

在新型態電力系統架構中,電動車充電設施很適合結合儲能裝置,扮演電力中繼站的角色,透過EMS智慧型電能管理系統,可發揮智慧調控功能,一旦遇到電力系統吃緊或遇到偶發事故時,即可調控充放用電,一方面提供電網所需的備援或平衡服務,自動為居家或大樓供電;一方面也可在透過離、尖峰時段的電費價差來降低用電成本,甚至增加收益來源。

舉例來說,2021年德州因暴風雪發生大停電時,福特F-150電動貨卡因為具備V2L(Vehicle-to-Load)功能,可為第三方電器設備供電,因此被媒體大肆報導;另外日產(Nissan)的Leaf則有V2H 車輛至家戶(Vehicle-to-Home)功能,變成以家庭為單位的備用電源,另外愈來愈多電動車與充電基礎設施也開始支援V2G(Vehicle-to-Grid)的車輛至電網功能,未來可望在智慧電網的能源配置體系中扮演要角。



圖三:電動車與充電設施有機會成為智慧電網的重要節點(資料來源:ABI Research)

 

六、為減碳與永續貢獻心力

從開燃油車到開電動車,最大的改變是動力來源,因為使用潔淨能源、減少碳排,讓我們得以為地球永續貢獻一份心力。根據統計,二氧化碳的排放來源中,交通工具佔22%,僅次於發電廠的42%,交通工具中又以汽車產生排放量的比例佔40%最高,因此各國都將推動電動載具、減少交通工具的碳排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方向,多數國家都以2035年至2040年做為禁售燃油車、輕型車輛全面淨零的目標時程,台灣也制訂出2040年電動小客車市售比100%的政策目標。

值得一提的是,電動車不僅本身符合綠能環保精神,車廠也會更強調永續設計,包括車艙的材質、製程技術、包裝與物流等環節在內,例如採用可回收材質、電池模組可再回收使用等。BMW在SUV iX系列中,就運用從海洋廢棄物或塑料工廠廢棄物再製的再生尼龍,製成車內的地墊,比傳統減少近80%的二氧化碳排放;另外也在物流端增加永續包裝材料,希望減少20%供應鏈的碳排放。

另一方面,電動車電池平均可達100萬英哩的行駛里程,其生命週期多半超過電動車本身,因此車廠透過電池管理系統(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,BMS)來優化能耗值、延長續航里程,同時掌握電池關鍵資料,判斷個別電池的健康狀況,未來這些從報廢電動車回收的電池,可參考這些使用數據,用以改裝用於各種儲能系統,創造其再生價值。

綜上所述,電動車不僅是移動載具的革命,也是能源轉型的關鍵,更將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,雖然通往未來的路不可能一路暢通,但只要能從這條路出發,眼前開展出的絕對是截然不同的風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