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域的科技觀察者、媒體經營者與文字工作者,現任酷傳媒總編輯、視角酷行銷總監。
大學唸機械工程,研究所轉戰新聞傳播,先後在DIGITIMES電子時報、Stuff史塔夫科技、數位時代、新電子雜誌等媒體擔任採訪記者及專欄作家近20年,長期觀察行動通訊、新能源、車聯網、智慧生活、數位轉型、科技新創等議題。曾出版過《跨世紀的產業推手》、《關鍵影響力:金牌企業成功學》、《勇闖天涯翻轉人生》、《新科技總動員》、《遽變未來》等書籍。以探索斜槓人生為樂,每天腦袋必須在科技趨勢、媒體經營、社群行銷、地方創生、旅遊書寫、文創活動等主題之間快速切換。
酷傳媒:www.coolmedia.tw
「你遲早要換電動車的,為何不現在就換?」將某家車廠的廣告詞修改成這樣,一點都不違和,其實相當符合當前車市與消費者的氣氛。
根據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,2022年全台電動車銷量超過1萬8,000輛,年增率達132%,業界預估2023年全台電動車銷量將首度超過2萬輛,佔新車銷售比重逾5%,即便距離全球平均比重約13%還有一些距離,但整體環境形塑出各種有利條件,已讓電動車成為大家購車時的重要選項。
究竟車主在燃油車與電動車之間有哪些關鍵考量?有哪些被大家忽略、但其實是電動車的隱形優勢?我們特別整理出六個選購電動車的重要視角。
一、電動車選擇日趨多元,不只有特斯拉
儘管特斯拉(Tesla)在電動車的品牌形象深植人心,迄今在台灣仍保持6成以上的市佔率,但隨著各家傳統車廠相繼加入戰局,跨界與新進品牌業者也相繼投入,並陸續引進台灣市場,消費者的選擇愈來愈多,除了特斯拉以外,包括Volvo、BMW、豐田(Toyota)、起亞(KIA)2022年在台灣市場都各取得3至8%市佔。
另一方面,電動車售價也趨於親民,200萬元以內的車款愈來愈多,納智捷(Luxgen)純電休旅車n7更是開出最低99萬元起的驚喜價,讓電動車入手門檻大幅降低,車主大可根據自己的品牌偏好、價格區間、功能與內裝等喜好進行選購。
圖一:台灣電動車市場銷量成長圖(資料來源:公路總局,車輛中心整理)
二、告別里程焦慮,可放心上路
對於車主最關切的里程焦慮問題,各家電動車品牌、充電服務營運商(Charge point operator;CPO)、場地營運方都在積極布建目的地充電站,打造密集而便利的無憂環島充電網。大家一定會發現,台灣各地的飯店、景點、加油站、休息站、停車場、車站、機場、商場、辦公大樓,都很常看到相關的充電場域與設施,一方面是看好電動車主帶來的人流與商機,一方面透過App綁定車主,也能創造社群粉絲的會員經濟。
在公部門方面,政府一方面協助鬆綁相關法規,鼓勵民間業者投資,一方面也在交通部、經濟部等單位推動之下,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預算,補助地方政府及公家機關建置公共充電樁,包括國營單位、會展中心、公共停車場、交通運輸節點、工業區及科技產業園區等都在加速布建,光是公共電動樁全台已有超過7,700槍,車主大可擺脫過去的里程焦慮、放心上路!
圖二:電動車充電設施日益普及,車主可擺脫里程焦慮(沈勤譽攝影)
三、電動車就是智慧型手機
汽車產業最重要的發展趨勢,可以用CASE這四個字母為代表--分別是連網化(Connected)、自主化(Autonomous)、共享(Shared)與電氣化(Electric),其中連網化將會大舉翻轉我們使用汽車的方式與體驗,電動車就像是一台路上會跑的智慧型手機。
當電動車邁向連網化與智慧化,車主購車時不再僅是關注馬力與續航力,也要關注資訊力。事實上,現在新款電動車紛紛採用超大螢幕取代傳統的儀表板,且提供直覺而多元的人機介面,可透過觸控、聲控、人臉辨識、手勢操作與實體按鈕等方式進行操控與互動,甚至在中控台、方向盤、後座頭枕也都配置有觸控螢幕,可顯示車速、電量等與汽車有關的資訊,也可顯示自行設定的客製化資訊,像是天氣、股票、行事曆、待辦工作項目、影音播放清單等。
此外,就跟智慧型手機一樣,車內外也會布建無數感測器,包括CMOS影像感測器、飛時測距(Time-of-flight;ToF )3D感測器、光達(LiDAR)、毫米波等技術,搭配人工智慧(AI)邊緣運算功能,即可辨識車內的乘客、車外的路人與物件,協助駕駛掌握車內與道路狀況、確保行車安全;當然,車上的系統、圖資與App,都可像智慧型手機一樣透過OTA進行線上更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