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現為自由作家、律師。
期許自己寫出觀點,看到對話,找到果殼。
全球電動車市場(包括電動機車)表現亮眼,首先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(Tesla),總算解決出貨地獄,2018年第三季的出貨數量高於市場預期,高達去年同期的兩倍,尤其是Model 3月產量更達到5.3萬輛(還記得第一季每月不到3500台),振奮市場信心。整體電動汽車市場也高速成長,光美國2018年銷售量年成長率超過81%,達36萬台。
亞洲的東南亞地區是傳統的機車大國,相較之下,台灣在電動機車的發展上,產業成熟度及消費者接受度已不在話下。今年電動機車銷售量已佔整體機車的一成。而印度2017年機車銷量超過1,770萬輛,已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最大機車市場,其電動機車銷售卻只有2萬台左右。
台灣目標在2035年達到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,而電動機車相關政策,其政策效果在2018年全面爆發。
根據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分析:台灣電動機車因汰換補助政策,使電車機車價格接近傳統機車,市場逐漸出現移轉效果,並排擠傳統機車銷量,促使國內傳統機車業者思考轉型投入電動機車市場。
可以說,台灣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的前哨戰與風向球,在如此態勢下,傳統機車業者被迫紛紛跳入,目前呈現三大陣營競爭狀態,2019年必定有一場廝殺。
在撕殺之後,將是一片藍海。
觀察這次三大國際車廠與Gogoro結盟,我解讀為:
與其布建自己的充換電系統投入百億元以上的投資,還不如專心賺造車錢。
其他電動車產品線,卻始終鴨子划水,光陽在各地頻頻召開發表會,上市銷售計畫卻緩慢推行,新Ionex系統在近期也才剛正式上市。
光陽有汽油機車多年打下的家業,底子深厚,對進入電動車市場是助力還是阻力尚未知。然而光陽目前為充換電式併行的佈局,有個重大缺點為商業模式複雜,而且無形墊高基礎設施鋪設成本。另外消費者端,從各界反應來看,收費方式多元難懂,增加入門門檻。
如此模式能否擋下gogoro陣營的大軍壓境?值得觀察。
“無法接受所有資訊都被他廠掌握。”
貴為國內汽油機車市場老大的光陽KYMCO,面對電動機車,我觀察其反應與Nokia當初面對Andriod 與IOS系統壓境時類似,從忽略、抵抗、敷衍,到不得以推出自家系統。
可以理解光陽陷入的困境,過往的光榮成為未來的包袱,過往成就越大,要改頭換面的成本也就水漲船高。而現在,光陽似乎離不開「機車市場老大」的地位,用過往做油車的心態投入電動車,種種市場策略令人費解。
目前我較看好Gogoro,因為他有一件事做的比其他業者都好
那就是生態圈的建立:換電式能源供應逐漸被市場接受。
從台灣機車消費者角度來看,我預估未來三-五年內交換電力系統仍會是台灣電動機車市場的主流,理由有三:
1. 使用情境因素:據統計,台灣七成機車族使用方式為短程(每月里程400公里以下)代步,縱使電力能提供路程較油車短,因此換電系統最大的的痛點 – 換電池的頻率,對大多數人不會過於明顯。
2. 環境因素:台灣都會區的居住型態不適合在地下室或一樓充電,在大樓或是住商混雜的區域,充電設備難以大量擺放,一般人更難想像,每天需要背著電池上下樓、上下班。相信在快速充電技術未普及前,充電系統只會是應急的替代手段。
3. 業者投資廣設換電站:再來是最關鍵的,Gogoro做了其他人不願意做基礎工程 – 砸大錢廣建電池交換站,目前已經串連全台,也墊高了後進者的進入門檻。
這套系統換電式解決方案與商業模式,能否串連台灣既有機車產業,並培育出電池、能源管理系統廠商,進行全面整合,最後做到整廠輸出,是未來值得觀察的重點。
不僅是亞洲盃,更是要打國際盃,電動機車有機會成為台灣機車產業升級的機會。
順著這股電動車趨勢,台灣如果希望培養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電動機車產業,相信時機已經出現。